(二)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內科治療
1.腦血管擴張劑
常用的有罌粟堿、煙酸、碳酸氫鈉或山莨菪堿(654-2)靜滴,二氧化碳氣體間斷吸入和口服腦益嗪、抗栓丸、海特琴(Hydergen)或肉桂哌嗪(Cinnarizine)等,以促進側支循環(huán),增加缺血區(qū)的局部血容量。
不少作者認為,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時,病灶部位由于乳酸和二氧化碳等代謝產物的積蓄,引起局部組織酸中毒,導致局部血管擴張,稱為過度灌注綜合征。如果在此時使用腦血管擴張劑,會使病灶遠處的血管擴張,相反地引起病灶部位的血流減少,稱為腦內盜血綜合征。所以一般不主張使用腦血管擴張劑。如果要用,則應當早用,超過24小時就不宜再用,以免產生腦內盜血綜合征。
2.抗血小板凝聚藥
常用的有高分子化合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使用該藥前應先以本藥0.1ml作皮膚過敏試驗)或706代血漿,靜滴,或口服腸溶阿司匹林。
低分子右旋糖酐可對抗血小板的凝聚,減低血液粘稠度和改善微循環(huán),因此效果較肯定。但高分子化合物能增加血容量,對心臟病或腎病病人應減少一半劑量(250ml/24h)應用,以免引起心力衰竭。
阿司匹林在體內能抑制血小板的許多功能,包括由二磷酸腺苷等的釋放反應,自發(fā)性的血小板凝聚和前列腺素G2在血小板內的合成等。劑量0.3g,每日1次,飯后服。服用時需觀察胃腸道反應,潰瘍病人禁用。女病人服用此藥效果不好。
3.抗凝治療
作為急性期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抗凝治療效果并不好,但為了預防再發(fā)則仍有價值。通常在嚴格觀察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活動度和時間的條件下,先用肝素1000u/h連續(xù)靜脈滴注,持續(xù)72h,然后口服新雙香豆素,劑量應隨時調整。如不具備化驗條件,抗凝治療很難作為首選治療。
4.溶血栓藥
鏈激酶和尿激酶可作為激活纖維蛋白溶解酶原的藥物,以達到溶解纖維蛋白的目的。尿激酶5000~20000u/24h,靜滴或頸動脈內直接注射,但療效不肯定。
蝮蛇抗栓酶(Ahylysantinbarctase)可降低血粘度和血脂,抑制血小板數(shù)量和聚集。劑量:0.008u/kg,靜滴。
5.活血化瘀中藥
如丹參、川芎、紅花、冠心Ⅱ號等。據(jù)報道療效多在85%以上。中藥的副作用較小,使用時較安全。
6.降顱壓藥
在大動脈閉塞時,必然會產生腦水腫,一般從病后6h就可開始,所以應及時應用降顱壓藥,如20%甘露醇靜滴,持續(xù)7~10天。
三、急性腦血管病的“中性”治療
鑒于急性腦血管病癥狀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如果沒有急診作頭顱CT檢查的條件,病人或家屬又拒絕作腦脊液檢查,一時無法肯定是出血性還是缺血性時,建議給予“中性”治療并作嚴密的病情觀察。
(一)降顱壓
除了一般處理之外,用10%葡萄糖液加等量的等滲鹽水或林格液,每日總量不超過1500ml。根據(jù)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可使機體保持低顱壓狀態(tài),較之單純輸入葡萄糖液為好。
(二)脫水治療
病人嗜睡和嘔吐,要考慮顱壓增高的可能性,可用高滲脫水劑,20%甘露醇250ml靜滴,每8~12h一次。
(三)保持血壓穩(wěn)定
能口服的給予口服降壓藥,不能口服的可臨床用25%硫酸鎂10ml深部肌注。
(四)止血及活血
如臨床上偏向于懷疑出血性腦血管病,可酌情用止血敏2g/24h靜滴。如臨床上偏向于懷疑缺血性腦血管病,可用復方丹參注射液4ml或川芎嗪注射液20mg肌注1日2次。止血藥或抗血小板凝聚藥暫不用。
(五)氨茶堿
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療效有不同看法。動物實驗表明,它對正常腦血管有輕度收縮作用,在腦梗死時,可使病灶遠處血管輕度收縮,病灶部位的血供應相對增多,從而改善病灶部位的血液供應。劑量0.25g,肌注1日1~2次,但極個別病人有過敏反應。也有人認為氨茶堿對腦梗死的作用不大。
上述“中性”治療只能應用1~2天,一旦診斷明確,應立即轉入出血性或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特殊治療。
目前臨床上對妊娠劇吐的治療方式主要有兩種:家中治療和住院治療。但由于妊娠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