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證是各種疾病進程中出現(xiàn)的病情兇險重篤、瀕臨死亡、難以救治的證候的總稱。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對死證的診斷論述有22條之多,其中太陽病3條,陽明病4條,少陰病 6條,厥陰病9條。其診斷方法嚴密精當,現(xiàn)歸納為八法,淺述如下。
一、特異癥狀判斷法 即以特定的重危證候為基礎,以兼見的某一特異癥狀為指征診斷死證的方法。這些特異癥狀都是疾病已發(fā)展到極期出現(xiàn)正氣散亂、陰竭陽脫、陰陽離塊的重要指征。如太陽病137條既有“結胸證悉具”的急重危證,又兼見“煩躁”的特異癥狀; 172條既有脅下素有痞塊已連在臍旁的臟結重證,又兼見“痛引少腹入陰筋”的特異癥狀。這些都是正氣散亂難復的死證,二者在某些胸腹腔原發(fā)或繼發(fā)性癌腫晚期較為常見。又如215條“直視譫語”的陽明里實熱極危證,兼見“喘滿”或“下利”的特異癥狀,為肺氣上脫,陰液下脫的死證。這在某些急性熱病的極期??梢姷?;另在肺性腦病呼吸衰竭時,也有直視譫語喘滿的見癥,多難以搶救。此外,2 96條少陰病陰寒獨盛的吐利危證,兼見“煩躁四逆”;2 97條少陰病陰盡利止危證,兼見“頭眩,時時自冒”;344條和345的厥陰病真寒假熱厥利危證,分別兼見“躁不得臥”和“下利至甚,厥不止”等四個死證的診斷,也體現(xiàn)了這一方法。
二、繼發(fā)性癥狀判斷法 即以某一病證發(fā)病后的日程為依據(jù),以現(xiàn)在的繼發(fā)性癥狀為指征診斷死證的方法。如299條少陰病。到六、七天時,又出現(xiàn)“息高”的繼發(fā)癥狀,為腎氣下絕,肺氣上脫的死證。 300條為少陰病重癥,已有陽氣外亡、陰邪上逆的見癥,再拖延到五、六天時,又出現(xiàn)“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的癥狀,是陰盛陽脫,正不勝邪的死癥。346條為傷寒厥陰病六、七天時,原先不下利,此時反“發(fā)熱而利”,而且“汗出不止”,為“有陰無陽”的死證。2 I 7條陽明腑證正虛邪實的死候診斷也屬這一方法。本法與前法有相似之處其區(qū)別是本法有較明確的病程時日。
三、誤治后轉歸判斷法 即根據(jù)某些急重病證因違犯治療禁忌而誤治后的轉歸趨勢,以作出預后生死的診斷方法。如太陽病1 3 6條:“結胸證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本條主要指脈浮大無力者,是正氣已虛,下之則正氣不支,必虛脫而死;同時也告誡醫(yī)者對脈浮大有力之表邪未罷者,當解表而不當下,否則表邪內(nèi)陷,邪結更深,導致死證的發(fā)生。210條是陽明病硬滿在心下而不在腹,又不疼痛,為胃氣虛衰邪氣上逆所致,忌攻下。若誤用攻下法而見下利不止者,為脾胃受損,邪氣內(nèi)陷,胃氣敗絕,故成死證;若利能自止者,為胃氣漸復,有向愈之機。3 47條厥陰病陰血虧虛的脈虛寒厥便燥證,忌用下法,若誤用承氣之類下之,必致虛脫而死。它如陽明病216條的死證診斷,也體現(xiàn)了這一方法。
四、搶救性治療后轉歸判斷法 即根據(jù)對某一危重證采取搶救性治療后的轉歸趨勢,以確定死與不死的診斷方法。如3 1 5條少陰病“利不止,厥逆無脈,千嘔煩者”,為陰液將脫于下、陽氣將脫于上的危證,此時急投白通加豬膽汁湯予以搶救,意在溫通陽氣,引陽入陰,使陽氣得以上行下濟。但仍有兩種轉歸:若服藥后脈暴出者,是無根之陽暴露,為死證;脈微續(xù)者,是被郁之陽漸復,為向愈之兆。再如343條厥陰傷寒出現(xiàn)“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的陽衰陰盛危候,此時用藥物搶救恐緩不濟急,所以急用灸法以散陰邪而復陽氣。若灸后手足仍不溫暖者,則為陽氣巳絕的死證,反之可愈。又如3 61條厥陰病厥利無脈的危急證,急灸關元、氣海等穴搶救。若灸后仍手足不溫,脈不能還,且增加微喘的癥狀,則屬虛陽上脫、腎氣將絕的死證;反之,肢溫脈還者為向愈之機。
五、飲食狀況判斷法 即虛寒性下利等胃腸道疾病中若出現(xiàn)四肢厥冷等中陽衰微的危候時,則以其“反能進食”的特異表現(xiàn)診斷為“除中”的死證。如3 3 3條,傷寒厥陰病脈遲,六、七日,厥熱下利往復出現(xiàn),此本為臟寒陽虛,醫(yī)者誤認為是太少合病之熱利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使中陽更虛,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即為“除中”,屬胃氣敗絕的死侯。332條雖非專論死證的條文,但其中也記述了傷寒厥利本不能食的中陽虛衰證,以“反能食”的特異見證為依據(jù),診斷為胃氣敗絕的“除中”證,并可與面條食之,以便進一步確診死與不死:若食后忽發(fā)暴熱,稍停發(fā)熱復去,即是陽氣外浮,胃陽將絕的死證;若食后不發(fā)暴熱,或僅有微熱,即為胃氣尚存,病有好轉之機。
六、脈象判斷法 即以重危證的脈象為主要指征判斷生死的診斷方法。如216條陽明病過汗誤汗所致的亡陽譫語證,即是根據(jù)其脈象的短與不短來判斷預后生死轉歸:脈短者是氣血津液虛竭的死證;脈不短而自和者是陽生陰長,尚可救治。368條為傷寒下利重證,一天內(nèi)下利十多次,正氣本已大虛,脈當沉微弱,卻反見實脈,為正虛邪實,胃陽絕而真臟脈見的死證。又361條“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這是在重危證中以脈象判斷法診斷死證的重要方法之一。即病情危重手部無脈之時,則于足部太溪穴(足內(nèi)踝后跟骨陷中動脈)診少陰脈以候腎氣,沖陽穴(足大趾次趾間上行五寸)診趺陽脈以候胃氣,若時有時無上下不相應,或趺陽脈弱干少陰脈,即為生機與胃氣皆絕的死證。
七、脈癥合參法 即根據(jù)重危證中特異的脈象與特異的癥狀合參而確診死證的方法。如298條少陰病四逆,惡寒身踡,本屬陰寒極盛的危證,在此基礎工又見“脈不至,不煩而躁”,脈癥皆屬陽氣已絕,有陰無陽,故診為死證。厥陰病3 6 7條是暴寒所中發(fā)生的下利危證,因津液驟然大泄,陽氣外脫而見手足厥泠,脈一時隱伏不見,此時則根據(jù)24小時脈象的變化和手足是否轉溫的雙項指標來判斷生死,脈還手足轉溫者,為陽氣自然恢復,主生;脈仍不見,手足仍不溫者,為正氣難復,陽氣已脫,主死。
八、多項指標綜合判斷法 即采取以上診斷方法中兩種以上的指標綜合判斷生死的方法。如2 1 7條陽明腑實正虛死證的診斷就是繼發(fā)性癥狀判斷法與脈象判斷法的結合:傷寒或吐或下后,病仍不解,津液受傷,以致五、六日至十余日不大便,并出現(xiàn)日晡時發(fā)潮熱,“獨語如見鬼狀妙”,“目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等繼發(fā)癥狀,以此為基礎,再結合脈象判斷主死:脈弦者為正氣尚存,猶有生機;脈澀者為正虛邪實,施治無善策,故診斷為死證。它如216條之陽明譫語證,315條少陰病下利厥逆無脈證、3 43條寒厥陽衰陰盛證及3 47條陰血虧虛誤下致死等證的診斷,均采用了該綜合判斷法。
除以上判斷死生之法外,《傷寒論》還十分注意體溫,脈搏,呼吸,視覺反應和神志等生命體征的觀察。其中記述體溫觀察的9條,主要了解手足的冷(厥逆)暖;脈搏觀察靜的12條,涉及浮大,短,自和,弦、澀、不至,微細沉、無脈、暴出、微續(xù)、遲,微、虛、脈絕、不還、還、反實等1 7種狀態(tài),脈搏部位除手寸口脈外,還有足部的少陰與趺陽脈;記述呼吸狀態(tài)4條,有喘滿、微喘、息高等狀態(tài);視覺反應3條,有直視與時時自冒的不同;神志觀察的10條,有譫語、鄭聲、煩躁、躁煩、煩、不煩而躁、獨語如見鬼狀、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等狀態(tài)。這些觀察方法不僅在當時已具有很高的水平,而且現(xiàn)在也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學習、研究《傷寒論》死證診斷方法的臨床意義:一是有利于提高疑難危重病證的臨床診斷技能;二是有利于掌握危重病證的預后轉歸,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救治措施;三有利于醫(yī)患雙方把握了解危重病患的變化態(tài)勢,防范醫(yī)療糾紛;四是有利于提高臨床醫(yī)生的群眾信譽。尤其醫(yī)生在單獨應對病患遇到重危病證時,能根據(jù)這些診斷技能及時作出死與不死的判斷,或自己因條件所限救治不了,對患者家人提供下一步處理救治的建議,如轉診、送急救中心或上級院等等,也是很有救治意義的。在民間,群眾對一些對重危病證能判斷生死即使救治不了的醫(yī)生也是很信服的。
尚須指出的是,《傷寒論》所診斷的“死證”也并非完全是必死之證,之所以寫入書中,無疑對臨床診治和后來者都具有重要的警示性指導作用。再者,《傷寒論》畢竟是1700多年前的著作,這些死證在當時醫(yī)療條件下可能難以救治,但在當今,隨著醫(yī)學診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有些還是可以“起死回生”的。這是臨床擴大應用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目前臨床上對妊娠劇吐的治療方式主要有兩種:家中治療和住院治療。但由于妊娠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