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飲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香薷、厚樸、扁豆三味藥組成。香薷素有“夏月麻黃”之稱,長于疏表散寒,祛暑化濕;扁豆清熱滌暑,化濕健脾;厚樸燥濕和中,理氣開痞,三物合用,共奏外解表寒,內化暑濕之效。適用于外感于寒,內傷于濕所致的惡寒發(fā)熱,頭重頭痛,無汗胸悶,或四肢倦怠,腹痛吐瀉等。夏月酷暑,暑熱往往夾濕,有人或貪涼久坐空調居室、或恣食生冷,都易傷陽氣,出現(xiàn)頭重腳輕,胸悶腹痛等癥,或演變?yōu)槭顫窀忻啊⒖照{病等。此時,不妨煎服香薷飲解暑衛(wèi)陽。也可將香薷、厚樸搗碎,白扁豆炒黃搗碎,放入保溫杯中,以沸水沖泡,蓋嚴溫浸1小時。待涼后代茶頻飲。飲后可發(fā)汗、祛暑、消除水腫。對有上吐下瀉癥狀者,也適用此方。香薷飲除了治療暑期外感之外,還可治療許多病癥。
急性胃腸炎
若飲食不潔、不節(jié),或過食生冷、油膩,食與暑濕互結,脾胃升降失常,見脘腹脹悶、嘔惡不食、腹痛綿綿、腸鳴泄瀉、發(fā)熱身痛、頭重頭痛。用香薷飲加茯苓、薏苡仁、澤瀉、葛根。若腹瀉重,見兩腿轉筋者,加木瓜、白芍、甘草;兼食滯加炒麥芽、雞內金、萊菔子;若瀉而不爽、腹脹不適,加檳榔、木香、大黃。
夏季熱
小兒發(fā)育不全,易受暑濕而傷氣耗液,常見面色蒼白、皮膚少汗、頭和軀干溫度高而四肢溫度較低、夜間溫度高于日間、嗜睡、惡心、煩躁等。若熱重于濕,香薷飲加黃芩、梔子、生石膏、知母、青蒿;濕重于熱,加滑石、薏苡仁、佩蘭、白豆蔻;若食積于中,加炒麥芽、神曲、萊菔子、枳實;伴陰虛,加北沙參、山藥、麥冬。老人身體虛弱,容易中暑,如暑熱失眠,加酸棗仁、夜交藤;伴心悸加生龍骨、生牡蠣、柏子仁;氣虛脾弱加白術、黃芪、山藥;熱甚加生石膏、黃芩、梔子、知母。
熱病后諸癥
感受暑熱日久,氣津兩傷,多見身熱多汗,心煩口渴,咽干口燥,小便短赤,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納食不香,脘腹脹滿,脈虛舌淡或有齒痕。用香薷飲加太子參、石斛、竹葉、麥冬、山藥。若熱偏重,加生石膏、梔子;若氣虛明顯,加西洋參、黃芪、五味子;濕偏重加佩蘭、白豆蔻、薏苡仁、通草。
另外,本方加葛根、土茯苓、當歸,可用于解酒;加黃芩、竹葉、梔子、連翹、蘆根,可治療暑熱傷肺之鼻衄(排除器質性病變);合用雞蘇散(滑石、甘草、薄荷),可用于治療低鉀癥,有較好效果。
用香需飲治外感病,一般取香薷10克,白扁豆、厚樸各5克,三味藥需提前浸泡10~20分鐘,煎藥時水量最好別少于500毫升,火宜大,時間要短,即武火急煎。服藥時,每次藥汁量應在200毫升以上,且一定要冷服,能防止服藥后出現(xiàn)嘔吐。服藥后要透汗,其特點是服藥后患者從頭到腳,特別是手足心微微有汗。服用此方也需注意禁忌癥,如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心煩口渴者,不宜服用。
闡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義、思路和方法。各論分為四章,包括口腔內科學、口腔頜...[詳細]
管治療術是治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術理論、操作規(guī)范、材料器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