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論壇|病例

搜索

首頁 醫(yī)學論壇 專業(yè)文章 醫(yī)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yī)培訓 醫(yī)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yī)學會議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業(yè)交流 > 室性早搏的風險評估與處理

室性早搏的風險評估與處理

2012-09-19 16:15 閱讀:7268 來源:愛愛醫(yī) 責任編輯:潘樂樂
[導讀] 一、定義 室早(VPC)是指起源于心室肌或心室肌內浦肯野纖維的提前出現的異常電激動,其發(fā)病率居首位,一般人群高達70%~90%。 二、分類 單發(fā)和成對發(fā)放(成對室早),偶發(fā)和頻發(fā)(頻發(fā)室早,30次/h),單形和多形(單源和多源)。 三、流行病學 采用不同的

    一、定義

    室早(VPC)是指起源于心室肌或心室肌內浦肯野纖維的提前出現的異常電激動,其發(fā)病率居首位,一般人群高達70%~90%。

    二、分類

    單發(fā)和成對發(fā)放(成對室早),偶發(fā)和頻發(fā)(頻發(fā)室早,>30次/h),單形和多形(單源和多源)。

    三、流行病學

    采用不同的檢測方法,VPC的檢出率不同,健康人中室早的檢出率為:常規(guī)心電圖法:5%,動態(tài)心電圖法:24h:50%,48h:75%。隨年齡增長VPC 的發(fā)生率也逐步增加,其中嬰幼兒~11歲發(fā)生率1%,<30歲發(fā)生率為50%~55%,中年為64~73%,老年人(75~85歲)一次24小時的Holter檢查 90%以上的人有室早,而性別方面男性>女性。冠心病患者最初2~3天室早發(fā)生率:85%~91%,隨病程的后延VPC的發(fā)生下降10%左右,1月后~1年內室早發(fā)生率約為6.8%。冠心病、心衰與室早:冠心病病人的VPC檢出率隨心功能減退而增加,EF<40%時VPC的發(fā)生率為15%~18%,Holter顯示隨著LVEF下降,室早和短陣室速發(fā)生率上升,心衰患者室早二聯律或多形性可達71~95%,心功能正常者僅5%~7%。

    四、室早的變異

    自然情況下,不同時間的室早可能有增加或減少,這種現象稱為室早的自然變異率室早的自然變異率:50%~70%晝夜節(jié)律:全天24h的室早有兩個高峰,清晨、下午3~5點,這兩個時段都是交感經興奮性較高的時間。運動反應性,多數功能性室早在運動后減少,病理性室早則在運動后新出現或數量增多。

    五、危險分層、分級

    Lown氏分級1971年由Lown提出,該分級法是針對心肌梗死患者伴發(fā)室早的危險分層

    Ⅲ級以下:輕度室早

    ≥Ⅲ級:室早危險度高,有著較高的猝死預警意義, 并應進行適當的干預性治療。
 

室性早搏的風險評估與處理

    Myerburg分級:Myerburg根據室早的頻率和形態(tài)提出的危險度分級,是較好的對慢性心臟病患者室早危險分級方法。
 

室性早搏的風險評估與處理

    根據室早的QRS-ST-T形態(tài),Schamaroth提出了功能性室早和病理性室早的心電圖鑒別要點,其也適用于動態(tài)心電圖。
 

室性早搏的風險評估與處理

    六、治療

    (一)治療原則

    功能性室早:常見但不需要治療,是指不伴器質性心臟病患者的室性早搏?;颊呖赡艽嬖谧灾魃窠浌δ艿漠惓?,尤其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增高。特征:①多為青年人,而老年或兒童的室早常有病因可尋;②發(fā)生時常伴交感神經的興奮高或有交感興奮的誘因; ③抗心律失常藥物的療效差;④心電圖不伴有房室或室內阻滯、無左室肥大等異常。多數室早不需積極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偶發(fā)室早與頻發(fā)室早同樣;三聯律、二聯律,功能性室早與病理性室早同樣。

    青年人病理性室早:病毒性或風濕性心肌炎,老年人病理性室早:冠心病、高血壓、心力衰竭?;A心臟病治療:首要任務,尋找誘因。 心肌缺血、交感神經和兒茶酚胺系統(tǒng)的過度興奮、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的激活、電解質紊亂等使猝死的危險增加。即使病理性室早數量較多,甚至伴有癥狀時,也不針對室早進行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而是針對病因學治療。例如改善心功能、降壓、擴冠、改善心肌供血等。

    (二)治療要慎重

    需要格外重視的室早:
    ①有眩暈、黒朦或暈厥等;
    ②有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AMI、心肌病、瓣膜病等;
    ③ 已有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如心臟擴大、 LVEF<40%或心衰表現等;
    ④有遺傳性心律失常病史或家族史者;
    ⑤存在多源、成對、成串的室早,以及在AMI或QT延長的基礎上存在R on T室早。

    (三)藥物治療

    CAST試驗(心律失常藥物抑制試驗)的啟示:I 類抗心律失常藥物能有效控制心梗后室早,卻明顯增加死亡率。β-受體阻滯劑:室早的首選治療,有效率 25–50%,鈣拮抗劑 :有效率 20–30%,IC類 :有效率 25–50% ,III 類藥物(胺碘酮):更有效。

    (四)射頻治療

    1.室早數量過多:>10,000次/分,不耐受、不依從;
    2.室早介導性心律失常性心肌??;
    3.室早與室速;
    4.室早誘發(fā)室顫。

    七、小結:

    1、室早很常見,絕大多數為良性;
    2、如無明顯癥狀、無嚴重后果可不予AAD(抗心律失常藥)治療;
    3、治療時考慮原發(fā)病、誘發(fā)因素;
    4、AAD首選β-阻滯劑;
    5、合并心衰以及觸發(fā)惡性心律失常的PVC可射頻消融。(解放軍總醫(yī)院 作者:單兆亮)


分享到: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