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消化內科醫(yī)學進展 > 消化系統:CT診斷報告書寫規(guī)范指南
1、食管
(1)食管-胃底靜脈曲張
食管管壁增厚,管腔內見環(huán)繞管壁的不規(guī)則增粗粘膜影,粘膜連續(xù),無中斷、破壞,增強呈明顯均勻強化。胃底部胃壁不均勻增厚,粘膜下層均勻強化,增強粘膜皺襞增粗、紆曲,與正常胃壁相移行。
(2)食管平滑肌瘤
食管后壁管壁增厚,見直徑約100px軟組織密度腫塊,內部密度均勻,輪廓較·光滑,與周圍血管和氣管分界清楚,局部管腔偏心性狹窄。縱隔內未見腫大淋巴結。
2、胃
(1)胃癌
BorrmannI型胃癌
胃體后壁見局限隆起型軟組織腫塊,向胃腔內突出,大小約125px×100px,腫塊內部密度較均勻,CT值30-45HU,腫塊外形不規(guī)整,表面呈淺分葉狀。腫塊與周圍胃壁分界清楚,鄰近胃壁厚度正常。V耳**內鏡重建顯示胃體后壁突向胃腔內不規(guī)則腫塊,表面不光滑分葉狀,鄰近胃壁厚度正常,蠕動良好。
BorrmannⅡ型胃癌
胃竇部后壁不規(guī)則軟組織腫塊影,中心見巨大扁平狀潰瘍,潰瘍底部不平、凹凸狀,腫塊與周圍胃壁分界清楚,成銳角相交。3D重建顯示胃角切跡處胃腔內巨大不規(guī)則扁平狀潰瘍,底部不平,周圍癌性環(huán)堤環(huán)繞,與周圍胃壁銳角相交。
BorrmannⅢ型胃癌
胃竇部見不規(guī)則軟組織腫塊影,表面見巨大潰瘍,潰瘍底部不平、凹凸狀,周圍癌性環(huán)堤呈呈斜坡狀隆起,與周圍胃壁呈鈍角相交。3D重建顯示胃角切跡處胃腔內巨大不規(guī)則潰瘍,底部不平,周圍黏膜皺襞糾集、中斷,周圍癌性環(huán)堤環(huán)繞,與周圍胃壁呈鈍角相交。
BorrmannⅣ型胃癌
平掃胃竇部胃壁不規(guī)則增厚,呈軟組織腫塊影向胃腔內突出,局部胃腔狹窄、變形。增強掃描動脈早期胃竇不規(guī)則增厚胃壁明顯強化,表面黏膜皺襞破壞,向下浸潤黏膜下層和肌層,漿膜層完整,胃壁外脂肪間隙清晰。冠狀位MPR重建顯示胃竇部胃壁不規(guī)則增厚,局限胃腔狹窄、變形。
(2)胃平滑肌瘤
平掃示賁門區(qū)胃壁軟組織腫塊,向腔內突出,邊界清楚,密度均勻,圍繞賁門口周生長,胃黏膜受推壓,完整性良好。腫塊內側胃黏膜面形成連續(xù)的弧線性強化征。
(3)胃平滑肌肉瘤
胃體上部小彎側見部分突向胃腔部分向胃壁外突出生長之軟組織腫塊,內部密度不均勻,可見不規(guī)則低密度壞死區(qū),突向胃腔內腫塊表面黏膜破壞并見不規(guī)則潰瘍,腫塊向外浸潤并突破漿膜層,胃壁外脂肪間隙模糊。冠狀位MPR圖像可清楚顯示胃壁腫塊同時向胃腔內和胃腔外生長,胃腔內腫塊表面潰瘍形成。
(4)胃淋巴瘤
平掃胃體部胃壁不規(guī)則增厚,胃腔變小、輪廓不規(guī)則。增強掃描增厚胃壁不均勻輕度強化,表面明顯線狀強化的黏膜皺襞較粗大。胃體后壁腫瘤浸潤至漿膜外,胃壁外脂肪間隙消失。
3、小腸
(1)小腸腺癌
平掃示空腸腸壁不規(guī)則增厚,腫塊沿腸壁環(huán)形浸潤致局部管腔向心性狹窄,增厚腸壁密度不均勻減低,腫塊表面不規(guī)則潰瘍。腸管漿膜面模糊和周圍脂肪層消失。增強掃描腫塊及不規(guī)則增厚腸壁呈輕度不均勻強化。
(2)小腸淋巴瘤
A)回腸腸管腸壁呈限局對稱性增厚,壁厚約50px,形成向腸腔內突出的軟組織密度腫塊,密度較均勻。在腸腔內造影劑的襯托下見正常, 粘膜皺襞 消失,正常與病變組織間無明確分界,受累的管腔狹窄不明顯。
B)回腸遠段腸壁彌漫性增厚,腸腔無明顯狹窄。腹膜后及腸系膜根部淋巴結腫大融合成團,包繞腸系膜血管,呈典型“三明治征”.
(3)小腸平滑肌肉瘤
平掃示空腸腸管局部向腸壁外突出的類圓形軟組織密度腫塊,瘤體大小約125px×125px,邊緣光滑清楚,內部密度不均,中心部大面積低密度區(qū)。腫瘤與鄰近腸管關系密切,兩端腸管萎陷。腫塊偏心性腔外生長,推移周圍腸管移位。增強:腫瘤周邊部明顯強化,與鄰近腸管腸壁強化程度相近,中心部壞死區(qū)不強化。腫塊周圍腸壁外脂肪間隙清晰。
4、結腸
(1)腸結核
回盲部腸腔輪廓不規(guī)則,腸壁對稱性增厚,腸腔變窄,回盲瓣增厚變形。回盲部不能很好充盈,而小腸充盈良好。結腸系膜內散在淋巴結影,無明顯融合征象。
(2)潰瘍性結腸炎
病變分布廣泛,累及全部升、橫及降結腸,腸壁輕度增厚,增厚程度相對較均勻,粘膜面呈鋸齒狀凹凸不平,漿膜面光滑。受累結腸腸腔變細,結腸袋形消失。
(3)缺血性壞死性結腸炎
右半降結腸腸壁階段性增厚,增厚腸壁密度不均,腸壁水腫,黏膜皺襞粗大,腸腔不規(guī)則狹窄。
(4)結腸癌
BorrmannI型
結腸腔內偏心性腫塊,呈均勻軟組織密度,大小約100px×75px,表面淺分葉狀,腫塊與周圍腸壁分界較清楚,周圍腸壁厚度正常。腫塊突向腸腔內致局部腸管狹窄,腸壁外脂肪間隙清晰。
BorrmannⅡ型(局限潰瘍型)
直腸前壁腸壁不規(guī)則增厚,表面形成不整形潰瘍并伴有境界清楚的環(huán)堤,潰瘍與周圍腸壁分界清楚,與鄰近腸壁銳角相交。
BorrmannⅢ型(浸潤潰瘍型)
平掃示乙狀結腸后壁見突向腸腔內的較大潰瘍性病變,周圍伴有境界清楚的環(huán)堤,與周圍腸壁呈鈍角相交。增強掃描癌腫明顯均勻強化,漿膜面尚光滑。周圍腸壁厚度正常、均勻強化。
BorrmannⅣ型
平掃示直腸腸壁環(huán)周型不規(guī)則增厚,腸壁各層廣泛浸潤,漿膜面毛糙,直腸壁外脂肪間隙模糊,局部腸腔向心性狹窄。增強掃描示癌腫侵犯腸壁全層并向漿膜外侵犯,增厚腸壁及腫塊不均勻明顯強化。
5.膽囊
(1)膽囊癌
CT平掃膽囊壁非均勻性彌漫增厚,顯示不清,并形成實質性密度不均腫塊,膽囊腔縮小明顯;增強掃描見增厚膽囊壁明顯不均勻強化。肝脾周圍可見水樣低密度帶。
(2)膽管癌
平掃:肝內膽管明顯擴張,以左側為重,肝門部結構紊亂。肝外膽管未見擴張,未見膽囊顯影。胰腺形態(tài)密度未見異常。脾不大。增強掃描:肝內擴張膽管顯示清楚,擴張的肝內膽管在肝門部變細,相當于肝門水平可見低密度影,邊緣模糊,強化不明顯。
6、胰腺
(1)急性胰腺炎
胰腺體積增大,腺體腫大,實質正常羽毛結構消失,密度均勻減低。胰腺邊緣輪廓模糊,周圍脂肪間隙消失,并見大量液體滲出影。滲出影主要積聚在胰周、脾門、腎旁間隙,左側吉氏筋膜明顯增厚。腹腔內可見液性滲出影。掃描層面肝實質密度明顯減低,血管呈相對稍高密度影。增強:胰腺實質強化不均勻,胰頸及部分胰體實質密度相對減低。胰周滲出性液體無增強改變。胰周血管形態(tài)規(guī)則,無受侵改變。
(2)慢性胰腺炎
平掃:胰腺實質萎縮,體積明顯減小,形態(tài)尚規(guī)則,胰管擴張明顯,胰頭不大,胰周脂肪間隙存在。增強:胰腺實質均勻一致強化,致使胰管顯影更清晰,未見異常密度病變。
(3)胰島細胞瘤
平掃:胰體尾交界部背側見圓形等密度影,略突出胰腺表面,邊界較清,直徑為 2.3mm.增強:病灶明顯均勻強化,以動脈期顯著,靜脈期后逐漸呈等密度改變。同時可見左側腎上腺亦明顯粗大,形態(tài)不整。MPR重建:可見腫瘤具**置及全貌。
(4)胰腺癌
平掃:胰尾明顯增大,失去正常形態(tài),實質內見低密度區(qū),邊界不清。病變與脾臟內側實質關系密切。肝S3段實質內見類圓形低密度區(qū),邊緣模糊。增強后胰尾處病變。余周圍正常實質相比呈少血供改變,相鄰脾實質呈不規(guī)則強化。肝左右S3段低密度區(qū)呈環(huán)形強化,中心可見壞死區(qū)(肝內轉移灶)。
7、脾臟
(1)脾的惡性淋巴瘤
脾外形增大,實質內見多個低密度區(qū),邊緣模糊不清。增強后病變不規(guī)則輕度強化,部分病灶有融合趨勢。病灶與正常脾實質形成“地圖樣改變”.
(2)脾血管瘤
平掃CT:脾臟多發(fā)不規(guī)則低密度灶。增強掃描動脈期病灶周邊見團狀或粗斑點狀強化灶,動態(tài)CT增強掃描顯示病灶逐漸向中心部增強,延遲掃描較小病灶全部染色增強,與正常脾組織呈等密度。
(3)脾外傷
平掃:脾稍腫大,內部密度不均勻,可見多條裂隙及囊狀低密度區(qū),沿脾后部及內緣分布,內呈混雜密度。肝臟增大,左葉顯著。肝表面光滑,內部密度均勻。肝門、肝裂不寬。增強:脾臟不均勻強化,可見貫穿脾臟前后的低密度區(qū);脾下見圓形低密度區(qū),內部密度不均勻。
(4)脾大
平掃:肝臟體積縮小,各葉比例失訝,以肝右葉縮小為著。肝表面次光滑,可見小結節(jié)狀突起。肝實質密度欠均勻。脾臟增大增厚,其前部增大向下超過肝下緣-,向有超過腹中線。左腎及下腹腸管受壓移位。腹膜后未見確切腫大淋巴結影。增強掃描:肝實質強化欠均勻。門脈及脾靜脈增粗,約18mm.肝門、脾門周圍及胃底部見多發(fā)紆曲擴張血管影。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障礙,以腹痛或腹部不適為特征,伴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