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肝病科醫(yī)學進展 > 肝炎也要分型治
肝炎是西醫(yī)上的一個病名,顧名思義,只要是能夠引起肝臟細胞組織損害的疾病,我們都稱之為肝炎,包括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等等。在祖國醫(yī)學理論中,實際上并沒有“肝炎”這一稱謂,按照患者的癥狀當屬于“黃疸”、“脅痛”、“積聚”、“臌脹”等病證范疇。并且在長期的臨床觀察治療當中,發(fā)現(xiàn)這種疾病主要和濕熱有關(guān),有“濕熱成疸”之說,“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濕熱” (《丹溪心法》),并且黃疸有“陰黃”和“陽黃”之分。
急性肝炎多為濕熱實證—陽黃
劉大爺55歲,一個月前出現(xiàn)雙目、全身皮膚深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小便深黃如濃茶,大便灰紅色,每日一次,全身皮膚瘙癢,腹微脹,食欲尚可,精神稍倦,口苦渴,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肝功能檢查:血清總膽紅素顯著升高,為 169.60 μmol/l,以直接膽紅素為主,谷丙轉(zhuǎn)氨酶80 u/l,堿性磷酸酶178 u/l,γ-谷氨酰轉(zhuǎn)肽酶75u/l,尿膽紅素陽性,診斷為急性瘀膽型肝炎,中醫(yī)辨證為濕熱瘀結(jié)。
用藥分析:本病例濕熱由脾胃而熏蒸肝膽,肝膽疏泄失司,膽液不循常道,則外溢肌膚而發(fā)黃。治則清熱利濕。方用甘露消毒丹合茵陳蒿湯加減。藥用茵陳、白鮮皮、金錢草、土茯苓、丹參、赤芍各30 g,葛根20 g,澤瀉15 g,黃柏、郁金10 g,大黃6g。經(jīng)服20劑,癥狀大為改善。
應(yīng)用注意:由于在患者個體存在濕與熱的主次消長變化,所以臨床上必須針對濕與熱的主次及動態(tài)轉(zhuǎn)化選藥組方。一般而言,熱重于濕者,主在陽明胃,癥見發(fā)熱,口渴欲飲,心煩懊憹,腹?jié)M痛,大便干結(jié),舌苔黃厚少津,脈弦滑而數(shù),當用茵陳蒿湯、黃連解毒湯合方;濕重于熱者,主在太陰脾,癥見身熱不揚,渴不多飲,口粘膩,胸悶腹脹,嘔惡,大便溏爛不爽,舌苔膩、底白罩黃,脈緩滑或濡數(shù),可用茵陳胃苓湯合藿香正氣散加減;濕熱并重者,多為濕遏熱伏,相互郁蒸,膠結(jié)不化,故其病情重急,病勢纏綿,不易速解,黃色深重,胸悶煩躁,身熱,困倦,嗜睡,大便粘滯不爽,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多用茵陳蒿湯加減。
用藥如茵陳、梔子、黃柏、黃芩、田基黃、雞骨草、蒲公英、垂盆草、連翹、苦參、郁金等。熱重加大黃、黃連、龍膽草、板藍根等;濕重,郁遏衛(wèi)表,寒熱,身楚痠困,胸悶,苔白罩黃加秦艽、豆卷、藿香、佩蘭疏表祛濕、芳香化濁;濕困中焦,胸悶脘痞,惡心嘔吐,腹脹,大便溏垢,口中粘膩加蒼術(shù)、厚樸、法半夏、陳皮、白豆蔻等苦溫燥濕;舌苔厚濁,腹脹滿者,配草果、檳榔疏利宣泄;濕在下焦,小便黃赤熱澀,量少不利,加茯苓、豬苓、澤瀉、通草、車前草、碧玉散等淡滲利濕。
需要提醒店員一點,臨床還有一種通過看皮膚色澤分辨陽黃陰黃以及濕熱程度的方法,不過這種方法有局限性,若不從癥、征、舌、脈綜合判斷,很可能出現(xiàn)已偏概全之誤。我們僅作了解即可:陽黃熱重于濕者,黃色鮮明如橘色,若呈金黃色,則為疫毒熾盛之急黃重癥;濕重于熱者,黃色暗濁而不光亮,但又有別于陰黃之晦暗如煙熏。
此外重型肝炎患者黃疸加深加劇,中醫(yī)屬“急黃”,為急危重證,在黃疸迅速加深的同時,常伴有高熱、神昏、出血、腹水等不屬本文論述范圍。
慢性肝炎多屬肝腎虛證--陰黃
李某33歲,自高中體檢發(fā)現(xiàn)有乙肝后一直治療,始終未愈?,F(xiàn)癥見食欲不振,厭食油膩,伴腹脹,右脅下刺痛,食后自覺胃脹滿,常有齒齦出血,夜不能寐,查體: 面色晦暗灰黃無光澤,形體消瘦,舌質(zhì)暗,脈弦澀。觸診:肝肋下4cm,質(zhì)地較硬,壓痛(+),TBIL:2.0mg/dl,SGPT:120U,TTT15U,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辨證屬肝腎陰虛兼血瘀。
用藥分析:肝腎陰虛多見于慢性肝炎患者,病人往往因肝腎陰虛日久而致肝血虛進而出現(xiàn)血瘀癥候,治療應(yīng)在滋補肝腎的基礎(chǔ)上,加用每補血活血藥物,方選一貫煎加減。藥用生地黃12g,沙參15g,天冬10g,當歸15g,川楝子6g,白芍15g,白花蛇舌草30g,丹參10g,炙鱉甲15g,炒土鱉蟲10g,麥冬10g,枳殼6g,厚樸12g,炒酸棗仁25g,合歡皮15g,水煎服,日1劑。服30劑后。復(fù)查肝功能正常,乙肝檢查有好轉(zhuǎn),肝臟大小正常。
注意事項:慢性肝炎多以正氣虛為主,病位主要在肝,脾,腎。臨床辨證可分為肝脾濕熱,肝郁氣滯,肝血瘀滯,肝郁脾虛,脾虛濕蘊,肝腎陰虛,脾腎陽虛等證型,故治療應(yīng)當以疏肝,滋肝,健脾補腎為原則。因為肝藏血,喜條達,體陰而用陽,故補肝血,疏肝理氣,對于肝臟功能的恢復(fù)至關(guān)重要;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慢性肝炎在氣虛的基礎(chǔ)上大多以濕邪為患,常出現(xiàn)消化功能障礙,故治療慢性肝炎時應(yīng)補氣健脾,從而達到利濕,恢復(fù)消化功能之目的,健脾是治療慢性肝炎的關(guān)鍵;腎為后天之本,素有肝腎同源之說,在五行中肝腎又有木水相生關(guān)系,滋腎有利于養(yǎng)肝,慢性肝炎常出現(xiàn)肝陰不足,故滋腎在慢性肝炎治療有很重要作用。此外在活血藥物的使用上,不主張運用三棱,莪術(shù)之類破血化瘀藥物,而當用養(yǎng)血活血的藥物為主。
原文評論:
在新藥取得成功之前,應(yīng)用口服核苷(酸)類似物(NA)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簡稱...[詳細]
5月17日,在第十屆全國疑難及重癥肝病大會上,我國香港大學司徒偉基教授交流...[詳細]
意見反饋 關(guān)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quán)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