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神經(jīng)內(nèi)科醫(yī)學進展 > 腦出血治療應遵循個體化方案的原則
在《柳葉刀》雜志上,David Mendelow和其同事報道了他們第二個隨機對照研究STICH(STICHII)的結果,該研究比較了大腦表淺腦葉出血的患者,早期進行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的療效比較。他們從27個國家的78個中心內(nèi)納入了597名患者,并對其中589名患者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隨訪。研究者并未找到顯著的證據(jù)支持他們的假說——即在具有表淺腦葉出血(出血量為10-100ml)的清醒的患者中,行早期手術治療并不能改善其預后。
然而,該研究結果卻發(fā)現(xiàn)如果將受試者再次進行分組,如在預后評分低的患者中或在神經(jīng)功能狀態(tài)逐漸惡化的患者中,那么早期進行手術治療或許能帶來一定的生存獲益。該評分的計算方式為10*GCS評分-年齡(歲)-0.64*出血量(毫升),當評分為27.672時能區(qū)分預后好和預后不良的患者,如果評分在27.672分及以上則患者預后尚可,如果評分小于27.672分則提示患者預后不良,上述結果已在STICH第一部分的研究中進行了報道。有觀點認為在上述亞組患者人群中進行早期手術治療或許能帶來獲益,而研究者所進行的包括了15個研究的薈萃分析(包括手術組的1695名受試者和保守治療組的1671名受試者)也支持上述結論。該薈萃分析的總體結果支持對腦出血患者行手術治療(Peto比值比為0.74,95%可信區(qū)間為0.64-0.86)。
STICH II研究的結果提示在保守治療的受試者中38%預后良好,而在早期手術治療組的比例則為41%.與其他針對手術的隨機對照研究相似,在STICHII研究中也存在較高的轉換率,從初始保守治療組轉向延遲手術組的比率為21%,而從早期手術組轉向保守治療組的比率則較低,為4%.這種差異可能會低估延遲手術治療作為另一種治療方案給淺表腦出血患者所帶來的真正治療獲益。然而,如果考慮到與手術治療相關的風險因素的話,那么STICH研究結果提示在預后評分較好的患者中首先采取保守治療。此外,根據(jù)倫理的無害原則,對于GCS評分為14分或15分、無損害或僅有輕度損害以及少量腦出血,那么不建議上述患者進行手術治療。
隨著人們重新對腦出血的患者的手術治療方案燃起興趣,人們越加期待CLEAR III和MISTIE III研究的結果,在這些研究中所應用的是微創(chuàng)的治療方法。在CLEAR研究中,研究者評估了聯(lián)合重組組織型纖維蛋白酶原激活劑和斑塊切除對腦室內(nèi)出血吸收的促進是否有益;而在MISTIE III研究中,研究者評估了聯(lián)合微創(chuàng)治療方案和重組組織型纖維蛋白酶原激活劑對腦出血患者的治療效果。此外,對腦出血的患者而言去骨瓣減壓術或成為一種有應用前景的治療方案。
總而言之,應該褒獎STICH II研究中的研究者和所有的研究分中心的積極和深入的工作。繼續(xù)進行跨學科的研究對于在腦出血患者中制定基于證據(jù)的治療指南是十分重要的,要根據(jù)患者的神經(jīng)狀態(tài)、血腫特點(出血量、出血部位深度、出血部位和周邊水腫是否存在以及水腫嚴重程度)、合并癥和遺傳特征(載脂蛋白E狀態(tài))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指南能幫助確定最適合該患者的治療方案(保守治療、手術治療或微創(chuàng)治療),以改善患者的臨床預后(降低發(fā)病率和死亡率)。
至今為止,雖然證據(jù)還不算充分,但是STICHII研究向我們提供了最佳的證據(jù)。因此,在未來通過協(xié)作能將現(xiàn)有的證據(jù)轉為臨床實踐,并且這些研究也會對腦出血患者入院治療指征和總體治療方案提供確實的證據(jù)。
讓我們首先從抗血小板療法來進行討論。毫無疑問的是,阿司匹林對于卒中的二級預...[詳細]
研究者正在嘗試使用一種有力的影像學檢查工具,對難以尋覓的癲癇病灶進行定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