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論壇|病例

搜索

首頁 醫(yī)學論壇 專業(yè)文章 醫(yī)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yī)培訓 醫(yī)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yī)學會議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精神科醫(yī)學進展 > 抑郁殘留疲乏癥狀:下一步怎么辦?

抑郁殘留疲乏癥狀:下一步怎么辦?

2015-06-04 21:37 閱讀:2946 來源:醫(yī)脈通 作者:林* 責任編輯:林夕
[導讀] 疲乏和抑郁可被視為一組惡性循環(huán):疲乏既可以是重性抑郁的一個癥狀,同時也可能是抑郁的危險因素。例如,與一般軀體疾病或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相關的疲乏可能是罹患重性抑郁(MDD)的一個高危因素。

    作者:Zohaib Sohail, MD;Matthew Macaluso, DO

    疲乏和抑郁可被視為一組惡性循環(huán):疲乏既可以是重性抑郁的一個癥狀,同時也可能是抑郁的危險因素。例如,與一般軀體疾病或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相關的疲乏可能是罹患重性抑郁(MDD)的一個高危因素。先前有研究顯示,對于先前對治療應答的MDD患者而言,疲乏可預測日后的復發(fā),這一點并不奇怪。

    盡管人們已經觀察到疲乏與抑郁相關,但兩者的潛在關系往往并不明了。事實上:

    △ 與抑郁相關的疲乏

    △ 作為治療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副作用的疲乏

    △ 抗抑郁治療應答不完全面成為殘留癥狀的疲乏針對上述三種情況,先前的文獻并未進行明確的鑒別。并且,很多用于治療MDD的藥物也可能導致疲乏,無疑使得狀況更加撲朔迷離。

    患者經常將疲乏描述為(1)感覺勞累、力竭或耗盡;(2)缺乏精力及動力。疲乏可能與受損的覺醒功能相關,但人們同時認為,這一情況是不同于困倦嗜睡的臨床實體。殘留的疲乏可能影響患者的社交及認知功能、情感及軀體健康。

    本文作者以depression(抑郁), fatigue(疲乏), residual symptoms(殘留癥狀)及treatment(治療)為關鍵詞,對Medline, PubMed及谷歌學術中針對抑郁相關疲乏的文獻進行了檢索及回顧。本文所引用的文章基于研究者的共識,這些文獻代表著專家意見及目前最高質量的證據。

    抑郁殘留疲乏癥狀對預后的影響

    疲乏是MDD的常見癥狀;其他癥狀已緩解的MDD患者中,有20-30%仍存在疲乏的表現(xiàn)。先前多項研究將抑郁殘留的疲乏癥狀與MDD的總體預后聯(lián)系在一起。來自一項前瞻性研究的數據顯示,若患者的其他癥狀已開始部分緩解,但仍持續(xù)報告疲乏癥狀,那么這一部分患者的抑郁復發(fā)風險更高。另一項研究則顯示,抑郁殘留癥狀的嚴重程度是又一次重性抑郁發(fā)作的強預測因子。

    一項大規(guī)模研究中,對于經足量足療程抗抑郁治療后部分緩解或完全緩解的患者而言,殘余癥狀的患病率達到84.6%.該研究同時顯示,曾接受MDD治療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存在持續(xù)的、具有臨床意義的疲乏,這一現(xiàn)象或暗示了疲乏與SSRIs及其他抗抑郁藥之間的關系。

    另一項研究則顯示,基線時即存在疲乏癥狀,同時對抗抑郁治療產生了應答的患者中,有64.6%在一種抗抑郁藥足量足療程治療后仍持續(xù)存在疲乏癥狀。

    神經生物學考量

    研究顯示,疲乏癥狀中功能紊亂的神經回路與抑郁中功能紊亂的回路存在差異。盡管疲乏的神經生物學仍不明確,但人們認為,前額葉回路神經元活性的下降與疲乏癥狀相關。

    另外,來自文獻的證據顯示,疲乏患者的激素分泌及認知功能存在下降。這些發(fā)現(xiàn)使得部分專家提出假說:與抑郁相關的疲乏癥狀可能是(1)免疫紊亂(2)現(xiàn)有抗抑郁藥難以針對潛在生物學機制發(fā)揮效應的結果。

    盡管有人假設,與抑郁相關的疲乏在生物學上可能與免疫調節(jié)異常相關,但部分研究者仍指出,去甲腎上腺素(NE)、組胺、多巴胺(DA)、乙酰膽堿(Ach)等神經遞質的失衡與疲乏相關。例如一項研究顯示,與5-HT能藥物相比,抑制NE再攝取的藥物在預防疲乏復發(fā)方面更為有效;另一項研究則提示,地昔帕明血藥濃度的上升與患者精力的改善相關,而該藥恰可影響NE能的神經傳遞。

    在探尋疲乏和抑郁病因學理解的過程中,炎性細胞因子的作用同樣得到了探究。軀體及精神應激促進了細胞因子的釋放,后者通過誘導炎癥反應激活免疫系統(tǒng),這一過程與抑郁障礙相關;既往研究也顯示,MDD患者體內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升高,提示MDD與慢性的較低水平的炎癥相關,后者可穿越血腦屏障而存在。

    臨床考量:FAsD問卷

    盡管殘留的疲乏癥狀對MDD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顯著的影響,然而大部分常用的評定量表,包括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DRS)及Montgomery-?sberg抑郁評定量表(MADRS),在測定疲乏癥狀時的敏感度均有限。根據FDA指南所開發(fā)的與抑郁相關的疲乏(FAsD)量表可用于評價與抑郁相關的疲乏癥狀,該問卷的最終版本共有13個條目,包括6個條目的體驗子量表,以及7個條目的影響子量表。

    FAsD是否有用?該問卷的體驗子量表評估的是患者體驗到疲乏各個方面的頻度,包括疲勞、力竭、缺乏精力、身體機能虛弱,以及感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耗費太多的努力。影響子量表評估的則是疲乏癥狀對患者日常生活所造成的種種影響。

    FAsD總分通過取子量表的平均值計算而來,體驗子量表0.67分的改變及影響子量表0.57分的改變被視為具有臨床意義。針對該問卷測量屬性的測試提示,該問卷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可靠性及效度。然而研究者也指出,F(xiàn)AsD問卷并未評估疲乏癥狀對認知功能的影響,這意味著該問卷或許并不能區(qū)分疲乏在軀體及精神層面的表現(xiàn)。

    治療

    抑郁殘留癥狀可增加患者對醫(yī)療服務的使用及經濟負擔,包括勞動力損失及誤工等間接成本,這并不令人意外。盡管存在上述影響,但目前評估包括疲乏在內的殘留癥狀與勞動力關系的研究并不多。已得到確認的一點,改善抑郁患者的精力水平與工作表現(xiàn)的改善相關。

    治療MDD所殘留的疲乏癥狀可能較為復雜,因為疲乏癥狀可能是:

    △ MDD單個離散的癥狀

    △ 另一次疾病的前驅期癥狀

    △ 一種抗抑郁藥的副作用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臨床問題:抗抑郁藥既可以緩解疲乏癥狀,也可以導致疲乏癥狀。制定治療策略時,我們應選擇那些導致疲乏癥狀可能性較低的藥物,如NE能或DA能藥物。以殘留疲乏為靶點的聯(lián)合治療同樣可供使用。

    針對有效治療MDD患者殘留疲乏癥狀的相關文獻資料較有限。目前看來,促進NE能及DA能神經傳遞的藥物已被作為治療選擇。

    常用于治療抑郁相關疲乏癥狀的治療選擇一覽

 



    備注:1、上表所涉及的藥物可能通過其他機制發(fā)揮主要臨床效應,如SSRIs類藥物舍曲林的主要機制為抑制5-HT再攝?。涣硗?,在更高劑量下,舍曲林的DA系統(tǒng)活性可能有限;2、上述受體效應也可能僅發(fā)生于高劑量下,其臨床意義并不明確。

    SSRIs

    使用SSRIs治療MDD的疲乏癥狀時,達到緩解的可能性較低。一項研究報告稱,SSRIs治療8周后,研究者觀察到了一些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副作用,例如疲乏的加重及虛弱;與此同時,針對抑郁所有癥狀的療效似乎都有所欠缺。

    另一項研究則顯示,當治療部分應答者仍存在疲乏主訴時,在一種SSRI基礎上聯(lián)用一種NE能藥物可帶來積極獲益。

    然而,在比較SSRIs及其他親NE能藥物改善殘留疲乏癥狀的能力時,研究者發(fā)現(xiàn),兩者并無顯著差異。一個局限之處在于,這些研究為回顧性設計,且并未分析NE能藥物作為聯(lián)合治療時改善疲乏癥狀的效能。

    安非他酮

    人們認為,與SSRIs相比,安非他酮在患者的疲乏癥狀方面表現(xiàn)更好。該藥在這一領域的潛在用處可能正是其作用機制的反應——同時針對NE能及DA能傳遞發(fā)揮作用。

    一項研究對安非他酮及SSRIs改善抑郁軀體癥狀的療效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相比于后者,前者具有小但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優(yōu)勢。然而,該研究的樣本量相對較小,對軀體癥狀的定量也存在困難,上述情況對研究結果造成了干擾。

    神經**與**

    研究顯示,無論是單藥治療還是聯(lián)合治療,神經**均可有效改善抑郁及疲乏癥狀。

    開放標簽試驗中,**已展現(xiàn)出其改善殘留疲乏癥狀的效能,但該藥在安慰劑對照研究中則不幸折戟沉沙。此外,也有至少一項研究在探討**治療抑郁相關疲乏癥狀療效時得到了陰性結果。

    聯(lián)用**/右旋**及哌甲酯等CNS**治療疲乏癥狀時,研究者得到了陽性結果。**及神經**同樣曾被嘗試作為抗抑郁藥的增效治療;然而,這一用法屬于超適應征用藥,使用前須再三考慮。

    鍛煉

    鍛煉可能是針對疲乏潛在生理學機制的非藥物治療方法之一。鍛煉可促使機體釋放內啡肽,這一進程可影響全腦的化學狀況,進而在理論上改善疲乏及抑郁癥狀。針對部分特定患者,可考慮在抗抑郁藥的基礎上聯(lián)合鍛煉治療。

    總結

    總體而言,關于哪種藥物在治療抑郁殘留疲乏方面優(yōu)于其他藥物,既往文獻并未作出推薦。這一狀況提示,人們仍需開展更多實證研究,以確定最佳的、最適宜的治療方案。

    文獻索引:Fatigue after depression responds to therapy. What are the next steps?,Current Psychiatry 2015 June;14(6):16-17, 28-32.


分享到: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