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骨質疏松治療多是通過抑制骨吸收來延緩骨丟失,而對已流失的骨量無法補回。為解決上述問題,我國科學家組成科研團隊聯合攻關,歷時3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研制一類成骨細胞靶向遞送系統(tǒng),使骨形成速度加快,骨質疏松進程逆轉成為可能。該研究相關文章日前在線發(fā)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yī)學》上。記者從2月1日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在京召開的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骨調控分子CKIP-1”研究成果新聞發(fā)布會上獲得上述信息。
據介紹,該項研究由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chuàng)傷學系、軍事醫(yī)學科學院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yī)藥學院4家單位協作完成。2008年,軍科院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張令強研究員等人通過基因敲除技術,在小鼠體內發(fā)現一類全新的骨形成負調控基因——酪蛋白激酶結合蛋白1(CKIP-1),并推測下調該基因,可促進骨形成,從而治療骨質疏松。為驗證并進一步轉化這一發(fā)現,研究人員篩選出可抑制CKIP-1表達的核酸,建立成骨細胞靶向遞送系統(tǒng),在動物體內進行療效評價。
據該文章第一作者、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chuàng)傷學系張戈教授介紹,科研人員應用成骨細胞主動向骨形成部位聚集的特性以及骨形成部位獨特的晶體特性,篩選獲得一類能夠與低結晶礦鹽特異性結合的多肽序列——(DSS)6多肽,作為遞送系統(tǒng)的“靶頭”,用其包裹對骨形成抑制基因CKIP-1有特異殺傷效果的小核酸(siRNA),成功實現了小核酸向成骨細胞的“精確制導”。實驗室研究顯示,在給絕經后骨質疏松大鼠輸入上述制劑后,其骨量明顯上升、骨形成速度加快,骨微結構得到明顯改善。
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醫(yī)學科學院院長賀福初表示,該研究成果確定了成骨細胞中CKIP-1的功能,為骨質疏松癥提供了新的治療靶點;成骨細胞靶向性核酸遞送系統(tǒng)的成功研制,為核酸藥物研發(fā)奠定了基礎,也為其他藥物進入成骨細胞提供了新的運送載體。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